2022年7月3日,倪匡病逝,曾被誉为“香港四大才子”的一位已经离世。如今,四大才子的时代也随着蔡澜的去世而彻底落幕。
6月25日,蔡澜因病在医院去世,消息一经传出,许多人感叹,这不仅是香港文化的损失,更是整个华语世界的一段历史的告别。
提到蔡澜,许多人常常把他与“香港四大才子”中的其他三位——金庸、黄霑、倪匡——作对比。金庸开创了武侠文学的江湖,黄霑是香港乐坛的创作天才,倪匡则以其“卫斯理系列”创造了华文科幻的传奇。而蔡澜呢,似乎一直生活在吃喝玩乐的世界里,鲜有一部作品能成为传世之作。
展开剩余85%然而,即便如此,金庸曾对蔡澜给予过高度评价:“见识广博,琴棋书画,酒色财气,文学电影,样样精通。无论是电影、诗词、书法、金石,还是饮食之道,蔡澜都可称得上是第一流的通达。”
倪匡也曾幽默调侃蔡澜:“他究竟来自哪个星球?在地球待了多久?看样子,他好像是从魏晋时代就开始活了。”
蔡澜的一生,虽然没有儿女绕膝,但却有着深刻的家族背景和独特的个人魅力。1941年,蔡澜出生于新加坡,父亲蔡文玄不仅是邵氏电影公司在东南亚的负责人,还经营着当地的电影院。蔡澜自小便生活在电影的世界中,居住在戏院的楼上,窗外便能看到电影屏幕。年幼的他时常逃课看电影,一天五场电影已经成为了他的日常。
在14岁时,蔡澜就已经在《南阳商报》上发表了名为《疯人院》的影评,这篇文章引起了邵逸夫的注意。1959年,18岁的蔡澜赴日本攻读电影专业,并同时担任邵氏电影公司驻日本的分区经理,负责为公司购买日本电影的版权。
毕业后,蔡澜回到香港,正式成为邵氏电影公司的一名监制。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,他如火如荼地参与制作了大量电影。一天能跑四五个剧组,十天半个月就能完成一部商业片,而且大多数影片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。《龙兄虎弟》、《福星高照》、《城市猎人》以及《霹雳火》等经典电影,都是蔡澜亲自操刀的作品。
然而,蔡澜却对这一段“黄金时期”记忆并不美好。他曾透露,这段时间的拍摄压力大到让他几乎快要崩溃。有一次,他向邵逸夫提出:“我们一年能拍40部电影,能不能拍39部赚钱的,剩下的一部为了艺术和理想拍?”邵逸夫的回答让蔡澜无言以对:“为什么不能拍40部都赚钱的呢?”
这番话让蔡澜顿时意识到,他不再热爱电影制作。“一生做错了一件事,花了40年才知道它是错的。”蔡澜如是说。于是,他决定从电影圈退出,转而投身写作。对他而言,写作是自由的,是没有那么多外部压力的,最重要的是——他可以重写,直到自己满意为止。
蔡澜的文学兴趣从小便得到了父亲的熏陶。蔡文玄除了是邵氏电影公司负责人外,还拥有浓厚的文人气质。他喜欢四处旅行,并且对文学充满热爱。小时候,蔡澜便在父亲的影响下接触到大量的书籍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素养。
到了1980年代,香港文坛出现了一个共识:如果一个作家没有在金庸创办的《明报》上写专栏,他便没有真正的“江湖地位”。于是,蔡澜便找上了好友倪匡,请求他帮忙向金庸推荐自己。倪匡答应后,便常在与金庸的聚会上谈起蔡澜的文章,最终金庸对蔡澜产生了兴趣,亲自邀请他在《明报》开设专栏。
蔡澜的文章内容丰富多样,涉及旅行见闻、花鸟鱼虫、情感生活等各个方面,风格独特、笔触生动。金庸看过后大加赞赏,认为蔡澜的才情非凡,便在《明报》为他开设了专栏。这一专栏也为蔡澜积累了大量读者,并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。
除了写作,蔡澜在美食方面也有着深厚的造诣。一次,他带着父亲去香港的茶餐厅吃饭,因座位等待时间过长,且服务不周,他愤然写下一篇批评文章,并将其发布在专栏中。此文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,蔡澜也因此开始进入美食界。他对美食的热爱,早已融入了他的人生哲学。他曾说:“我叫蔡澜,听起来像‘菜篮’,注定这一生要吃喝玩乐。”
为了撰写《蔡澜世界名馔录》,他足迹遍布23个国家,品尝了成千上万道美食。从中选出54道经典美味,最终将其呈现在世人面前。蔡澜对每一篇食评的要求非常严格,每篇文章他都会反复修改,直至自己满意。
尽管享受美食,他从不沉迷于奢华,而是注重食物背后的文化与内涵。他曾笑言:“猪油捞饭比身材更重要。”蔡澜的食评,常常将平凡的食材与生活哲学结合,令读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时,也感悟人生的真谛。
生活中的蔡澜并不高高在上,常常与普通人打成一片。他在街市上偶遇钟楚红时,毫不介意与摊贩们聊家常,甚至在大排档里畅快地喝酒。他的生活态度也向来洒脱随性:“平稳的一生一定闷,受不了闷,我决定活得有趣。”
对于人们常说的“忧国忧民”,蔡澜有着自己的理解。他曾在许知远的节目中坦言:“享乐主义就是,想通了,什么都可以。”他提到,人生不过一刹那,何必太过纠结,只要问问自己是否快乐。
最终,蔡澜以他独特的人生哲学活到了生命的尽头。他离世后,留下的,不仅是美食与文字,更是那份永不妥协、追求自由的精神。他活过了这个世界,活得精彩,活得无畏。
他走了,但他活过。
发布于:山东省万联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